

网友:“爱吃外卖的我天塌了”
商家:“不搞双标就活不下去”
目前,餐厅的双标行为主要体现在:
一是食材双标,堂食多使用新鲜食材现炒现做,外卖却使用冷冻食材或者预制菜敷衍了事;
二是份量双标,外卖的餐品份量往往比堂食的份量少;
三是价格双标,外卖订单页面的餐品单价比堂食高出不少。
有专家指出,这种
利用信息不对称差异化经营的行为,
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、
公平交易权。
商家若隐瞒食材来源、加工方式,则违反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中关于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真实情况权利的规定↓

也违反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》的信息公示义务↓

商家为何敢如此操作?
不少经营者将原因归咎于外卖平台的成本压力。“平台满减、红包活动,大部分成本得商家扛。不参加活动没有流量,参加了就只能在食材上抠成本,不用冻肉、预制菜根本赚不到钱。”同时平台的配送时限和消费者的维权困境也加剧了“双标”。
江苏省消保委认为
餐饮服务的核心是诚信,商家不该差异化服务。无论是堂食还是外卖,消费者支付合理费用理应得到符合宣传标准的商品与服务,不应因消费场景不同而被区别对待。一方面,部分经营者存在“消费者吃不出来”的侥幸心理,对制作餐品的食材和方法偷工减料,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,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,长此以往将丧失消费者信任,最终影响的是自身品牌形象。另一方面,平台作为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重要纽带,若一味地将压力转嫁给商家,放任双标行为,最终将影响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。
省消保委建议:
平台应在商家入驻时,要求商家提供食材清单、加工流程等。同时优化活动规则,合理分担活动成本,避免商家被迫牺牲餐品品质。平台可以根据评论区消费者的评价,通过外卖和线下比对的方法进行核实,若确认存在双标行为,可对店铺进行限流、减少促销活动等相应处罚,履行平台主体责任。
商家应主动公示信息,在平台页面明确标注外卖食材、加工方式及分量标准,若外卖与堂食在食材、加工方式、分量上存在差异,需特别标注差异之处,确保消费者在下单前已充分知情,避免因不知情而产生的消费纠纷。
消费者在日常点外卖前,需留意平台订单页面关于商品信息的描述,参考其他消费者的评价。可主动参与监督,对比餐厅堂食与外卖区别,推进商家自主改进。发现双标问题时,保留订单截图、餐品照片作为维权时的有力证据。
来源:江苏省消保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