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美国官方一句“不合格”,就把越南12个渔业判了“死刑”:2026年1月起,金枪鱼、螃蟹、鱿鱼,统统别想再进美国市场。理由很“高大上”——捕鱼方式可能伤害海洋哺乳动物。于是,越南辛苦拉上岸的货柜,被一纸通知堵在港口,损失预估高达5亿美元。
这就是全球贸易的荒诞之处。越南渔民起早贪黑撒网,企业投资冷链加工,本以为是在和泰国、印度竞争,结果发现对手是鲸鱼的呼吸权。而泰国、印度、日本早就拿到美国的通行证,越南却被卡住,只能眼睁睁看着市场被人截胡。
其实越南这些年也在努力改革:升级船只,建立监管,提交数据报告。但美国的要求像一条永远够不着的横杠——你跳到了70分,他们告诉你95分才算入场。于是,越南的改进成了“没用的努力”。
这种场景,放在商业世界里堪称黑色幽默。渔民以为在卖鱼,企业以为在出口,结果他们真正的买家不是超市,而是美国法律。鱼价再高、品质再好,都比不过一只海豚意外被网住来得要命。
副部长的紧急喊话更像是船长的广播:“大家快补洞,别等船沉了再慌。”问题是,洞还在船底,补丁却得美国点头才算数。
越南海鲜的遭遇,对任何依赖出口的国家都是警钟。今天是海豚,明天可能是碳排放,后天或许就是“食品标签不够透明”。全球化的交易桌上,商品是鱼,但博弈的是政治、环保和话语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