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,而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各种各样非生物和生物胁迫。小麦白粉病是由小麦条锈菌(Blumeria graminis f. sp. tritici;Bgt)引起的一种灾害性病害,且目前生产上可利用抗源十分有限。为了应对病菌胁迫,小麦通常采用典型的基础和/或专化性R基因介导的防御机制来延缓或阻止病原菌的生长,其间转录因子在调节基因表达中起着关键作用。
该研究发现瞬时过表达小麦TaNAC1-7A转录因子激活强烈的细胞凋亡,但其亚基因组同源基因NAC1-7D细胞凋亡活性较弱;小麦中沉默NAC1-7A显著降低小麦白粉病抗性,相反过表达显著增强抗性。基于TaNAC1-7A和TaNAC1-7D的S258A位点差异,利用突变体深入研究表明小麦白粉病菌侵染后,CDPK20在细胞质磷酸化修饰NAC1蛋白的184和258位丝氨酸,促进NAC1迅速向细胞核内转移,核内NAC1与TaMPK1蛋白结合进一步被磷酸化;磷酸化NAC1以二聚体形式结合TaSec1a和TaCAMTA4基因启动子区的C[T/G]T[N7]A[A/C]G序列结构激活其表达,促进活性氧(ROS)的迸发,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,从而增强小麦对白粉病病菌胁迫的抗性。然而,蛋白磷酸酶PP2Ac蛋白在细胞核内亦与NAC1互作,通过去磷酸化作用反向调节TaNAC1基因细胞凋亡和小麦白粉病抗性活性。过表达TaPP2Ac可抑制NAC1-7A的细胞坏死活性,而小麦体内沉默TaPP2Ac可明显增强小麦白粉病抗病性。相反,沉默CDPK20、MPK1、Sec1a和CAMTA4均可降低小麦白粉病抗性,并导致过表达NAC1增强的白粉病抗性的丢失。
该研究揭示了小麦NAC1转录因子通过CDPK20/MPK1-NAC1-CAMTA4/Sec1a通路调控小麦白粉病抗性的分子机制,以及CDPK20/PP2Ac在该通路平衡抗病与发育的开关调节作用。研究结果丰富了作物抗病遗传机制理论认知,为CDPK和MAPK信号通路的交叉合作提供了证据,亦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了基因资源和利用策略。
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nph.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full/10.1111/nph.20070